html调用css(html调用json数据)
1952年,美国伍德斯托克小镇,马维里克音乐厅。钢琴家大卫·都铎在人们的注视下上台,在钢琴前坐好。1分钟、2分钟......他迟迟没有按下琴键。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4分33秒后,都铎站起来谢幕。
他已经完成了表演,完成了约翰·凯奇创作的钢琴曲《4分33秒》—— 现代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音乐。
▲ 约翰·凯奇与钢琴家大卫·都铎
2016年,在半个多世纪后的北京798偏锋新艺术空间,这一经典杰作被再次呈现。一位曾在蒸汽火车上做司炉的中国艺术家和一位在大学学习了航天航空工程的意大利钢琴师,穿越时空对话约翰·凯奇,让《4分33秒》的再现成为可能。
展开全文
▲ 2016.12.11 Giorgio Fortunato在王剑的个展空间重现《4‘33‘’》
「约翰·凯奇与《4分33秒》」
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先锋派大师。《4分33秒》是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他们误会了,无声是不存在的。”凯奇曾这样解释这件作品,“他们以为这是无声,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听,其实有很多偶发的声音。”
▲ 约翰·凯奇
从东方禅学和抽象极简画家罗伯特·劳森伯格的创作获得启发,凯奇利用观众对音乐演出的听觉期待,引导人们用聆听音乐的意识去听一切声音。
“第一乐章时你能听到鼓动的风声。第二乐章时有雨水滴在屋顶的声音,第三乐章人们自己就开始发出有意思的声音了,他们开始交头接耳,或者走出去。”
▲ 左:正在演奏《4‘33’‘》的大卫·都铎凯 右:奇和都铎曾多次合作进行实验音乐创作
在凯奇看来,构成音乐演出的根本行为不是制造音乐旋律本身,而是聆听。因此,皮鞋的吱吱声、邻座的喘息声,甚至我们自己思想的噪音,都是音乐。
“静默”也可以是音乐。
▲ 著名的《4‘33’‘》乐谱,里面没有记下任何音符
「Giorgio Fortunato与《4分33秒》」
意大利钢琴师Giorgio Fortunato在王剑的展览空间还原了约翰·凯奇的传奇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对于自小就学习钢琴的Giorgio来说,这是“最没技术难度的”一首曲子,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次表演。
▲ Giorgio 在排练中
“这首曲子从技术上说并不难,因为毕竟没有演奏任何东西,但它很有挑战,因为在整个表演中,我不再是单纯的输出者,也是接受者。如果有音乐,和观众沟通就容易的多,但没有了音符和旋律,大家都安静地坐在那里,如何和观众通过’沉默’交流呢?”
Giorgio说,正式演出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不太舒服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感觉可以听到很多东西。就好像一张白色的画,一开始你会只注意到白色,但慢慢就会发现画面上的细节、纹路和由于光线变化而产生的投影。
观众的咳嗽、质疑、走动、手机拍照声在此刻都成为了“沉默交流”的一种,Giorgio也通过开合琴盖、抬头、闭眼等动作进行着回应和表达。
▲ Giorgio在偏锋新艺术空间进行《4分33秒》的排练
虽然从小就学习钢琴,Giorgio却曾一度对演奏感到厌倦。20岁从罗马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凭借对数学、物理的兴趣和擅长转学航空航天工程。研究生毕业后先做工程师,后又改行做市场传播和战略咨询,现在他在一家丹麦公司任亚太区市场和公共关系的高级总监。
▲ Giorgio Fortunato
Giorgio坦言自己曾以为工作和音乐是截然不同的事情而中断钢琴演奏,但现在却开始学着将丰富的生活阅历融入到音乐之中,这次的表演亦是如此。
“不少乐曲都演奏了很多年,但每次重听,都和之前非常不同。要知道,这是一场表演,表演每一次和每一次之间永远不会完全相同。或许,你已经知道了《4分33秒》的历史背景,惊讶的部分已经没有了,但有趣的是,这件作品哪怕你已经听了100次,都会有100次不同的体验,每次的感受都会发生变化。”
即便是早就了解了《4分33秒》始末的人,Giorgio依然会推荐他们来现场感受表演。自己在变,现场的人员也在变,你将体验到截然不同的演出。
▲ Giorgio在演出中
「王剑与《4分33秒》」
中国艺术家王剑1972年出生于河北邯郸。英国策展人Adrian George在第一次看到王剑的作品时,就提议在他的展览现场再现《4分33秒》。
▲ “无非物”展览现场
王剑于偏锋新艺术空间举办的个展名为“无非物” ,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4000年历史之久的《梨俱吠陀》。无论是摄影作品、纸上绘画还是大幅油画,这些作品似乎和凯奇的无声音乐一般,总给人沉默寂静的感觉。
▲ Giorgio Fortunato 在表演《4分33秒》,后为王剑的作品
▲ 王剑 - 无题 Untitled (9件)
单一的色彩、极简的构图和抽象的线条......它们与王剑早期对东方哲学的探索不无关系,亦反映了他年轻时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
▲ 王剑 - 环铁H8
上世纪90年代,当王剑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在学校里读书时,他却成为了京广线最后一批蒸汽火车上的工作人员。
“坐过火车的人或许都会有印象,当火车开过平原时视野会非常好。我工作的机车比车厢高出一截,所以看外面就会更加开阔。在火车上给蒸汽机添煤,工作间隔的时候我总会看外面的风景。很多时候都已经是后半夜了,大部分人都睡觉了,但我还待着那里,这时就会看到月光下特别开阔的大平原。现在我有时还会想起那景象。你在我的画面上常会看到一根线,那不是根简单的线,其实那就是我所看到的大平原。”
▲ 王剑 - 江南H5
▲ 王剑 - 江南H3
王剑说,他经常选择在冬天去海边,因为在人少的海边也能看到那条线。
夜晚的平原、冬季的海边,它们无疑是深沉的、安静的,你似乎看不到什么,但依然有遥远的地平线、夜空中的星和冬日海上高远的天;周围都沉寂了下来,但你又能想象得出火车前行的声音、夜晚中人们辗转无眠;鸥鸟鸣叫,海声涛涛......
▲ 王剑 - 江南H2
▲ 王剑 - 江南H10
越是安静越是可以听到。现在生活中,人们已对太多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4分33秒》是一个开放性的作品。其中创作者与观者关系改变了——在这件作品中每个人都是创作者。即便你已经知道这件作品钢琴师不会弹奏任何音符,你依旧是这个大环境中的创作者,依旧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巨大张力。”
王剑对策展人提议在展览现场重现《4分33秒》的想法十分赞同,在他看来,这个展览和这次表演都是希望能让人们重新看到、听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事物。
▲ 王剑 - 环铁H4
一场表演,串联起了几个经历丰富的艺术家。
4分33秒的时间很短,但当你真正安静下来融于其中,它又可以是一段丰满的时光。在约翰·凯奇的官网上,可以找到后人研发的一款名为“4‘33’’"的App,无论是谁,身处何方,都可以将自己所重现、所经历的“沉默”之声传到App上。
▲ App链接 http://www.johncage.org/4_33.html
沉默、呼吸、心跳、议论纷纷......4分33秒,
你又听到了什么?
“沉默之声就像孤独、爱情或友谊。
我认为它的价值是永恒的,
至少独立于生活、时间和可口可乐之外。”
—— 约翰·凯奇
YT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资料整理吴小霜、图片由偏锋新艺术空间授权